香樟,是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,其树形饱满,树势高大,枝叶放香,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园林绿化品种。近几年来,香樟在江西公路和园林绿化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,特别是2008~2010年江西省造林绿化“一大四斜工程建设中,香樟必将成为江西城乡公路和园林绿化的主力军,因此香樟养护质量也就成为影响公路和城乡园林景观的一大因素,其中香樟的主要虫害樟丛螟的防治为重中之重。樟丛螟是香樟树上的主要害虫。近年来,随着香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,樟丛螟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,不少公路两侧、城镇绿化地带的樟树均受到危害,严重地段樟树叶片全被吃光,树上挂满鸟窝状的“虫包”,严重影响环境绿化和园林景观。
一、发生规律
樟丛螟又名樟叶瘤丛螟,属鳞翅目,螟蛾科。该虫在江西1年发生2代,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,翌年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。成虫产卵于2~3张叶片缀合间隙内,每个卵块10~140余粒,平均30粒左右。初孵化幼虫具有群集性,常将数张叶片缀合形成“虫包”,幼虫躲在虫包内啃食叶片,每个虫包中常有数条至几十条虫不等,7月下旬第1代老熟幼虫下地结茧化蛹。第2代成虫7~8月羽化产卵,9月中旬为2代樟丛螟幼虫暴食期,10月份以后,老熟幼虫陆续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。
二、综合防治措施
通过几年来的工作积累发现,在樟丛螟的防治中贯彻“预防为主,科学防控,依法治理,促进健康”的方针,应用综合防治方法,能有效控制香樟樟丛螟的虫口数量,不仅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,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防治方法。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,它从生态学的总体出发,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,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,因地制宜、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,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,以获得最佳的经济、生态和社会效益。
首先应用物理方法,加强对香樟的日常养护管理,提高香樟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,再结合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,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出发,逐步降低每年的虫口发生量,以最终达到能自然控制樟丛螟危害的目的。
1、物理方法防治
1.1、修剪。修剪对提高植物生长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在每年的3~4月香樟新梢生长期,针对一些下垂枝、枯枝、弱枝、过密枝进行修剪;对于一些生长势减弱的大树,对其粗大的主枝进行回缩修剪,以利恢复生长;对长势较旺的树进行疏剪,使香樟树内膛枝条舒展自然,尽量使上下两层枝条错落分布。修剪的原则是以不影响其树形美观、生长要求为宜。通过对香樟的适当修剪,在樟丛螟发生时,也提高了喷洒药剂及人工摘虫巢的效果。
1.2、松土。樟丛螟是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的,利用樟丛螟的这一特点,在12月至翌年1月间,对香樟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进行松土(硬质地坪除外),深度在40cm左右。这样一是有利于土壤疏通透气不板结,二是表土外翻,可将在浅土层中越冬的幼虫消除或外翻露出冻死,以利于减少翌年樟丛螟的发生量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结合松土,在树根周围环状施用复合肥料,以提供香樟养分,增强其树势,提高树体自身抵抗力。
1.3、人工摘除虫巢。人工摘除虫巢是樟丛螟防治中对药剂防治的补充措施。在樟丛螟药剂防治过程中可能由于药剂喷洒时间、喷洒方法、气候等因素而造成效果不佳,在后期出现了虫巢,这时就要及时人工摘除虫巢,并消灭其中的幼虫,以减少虫口数量。樟丛螟幼虫有着群集生活的特点,缀叶形成虫巢,并在虫巢内生活,一个虫巢内有数条幼虫进行取食危害,所以摘除1个虫巢可消灭数条幼虫对香樟的危害。通常采用的除虫工具是自制的虫钩绑扎于长竹竿上,或使用高枝剪。人工摘除虫巢的关键是摘巢时间和摘巢方法的掌握,摘虫巢时间过晚,则巢内的老熟幼虫已落地结茧化蛹,摘除的只是空巢,这样就增加了下1代樟丛螟的危害量。通常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出现,而人工摘虫巢的最佳时间为7月上中旬;第2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,人工摘虫巢的时间为9月中旬。每年受气候影响、樟丛螟发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,摘巢的最佳时间前后有变化。因此,掌握摘巢时间可以有效地控制樟丛螟的发生量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虫巢处置的问题,摘下虫巢后要立即将巢中的幼虫踩死,然后将虫巢放入袋中,并集中烧毁。
2、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
药剂防治是樟丛螟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,在虫害发生
时喷洒药剂是控制樟丛螟扩展的有效方法。应采用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方法,将无公害药剂与生物制剂的交替或混合使用,以达到速效、长效、降低污染的目的。
从生态发展要求和环保出发,对以前常用的治虫模式有必要进行改进,长期以来由于喷洒有机磷农药使得害虫抗性增强,对人们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。所以应选用对人畜无毒害,对环境无污染的无公害药剂。无公害药剂采用的是植物性触杀剂,能迅速并有效地击溃害虫,阻止樟丛螟形成虫巢,以减少人工除虫量。在喷洒的药剂内,加入生物制剂,利用生物制剂的以细菌治虫原理,使樟丛螟畸形渐渐死亡,即使没有死亡的幼虫也会丧失或减弱繁殖后代的能力,并能将细菌传染到下一代,抑制其下代的幼虫质量和虫口发生量。香樟的天敌较多,如蟾蜍、蛙类、姬蜂、茧蜂、寄蝇等,使用生物防治还能保护天敌,创造天敌的生存环境,以虫治虫,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治理路线。
使用的生物制剂和无公害药剂主要有3种,即森得保可湿性粉剂(生物制剂)、灭幼脲3号(无公害药剂)、烟参碱乳油(无公害药剂)。使用浓度一般分别为:1∶800、1∶2000、1∶1000。值得注意的是,森得保中所含苏云金杆菌要求的生活条件与一般细菌相似,在温度28~30℃最适宜生长,在30℃以上的高温其稳定性差。对于老熟幼虫已完成蜕皮过程的,使用效果不明显。喷洒时可同灭幼脲3号混合使用。喷药时间选择在上午8~10时、下午4~6时为佳。
江西省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30℃以下,此时正是第1代幼虫的发生期,当发现香樟少量树叶2片粘结时,是进行防治的最佳时期。苏云金杆菌怕强光直射,喷药宜选在阴天进行,喷洒在叶背,防止紫外线的破坏。喷药要做到雾化,尽可能多的吸咐于叶背,忌雨点状的喷洒,既浪费药剂又达不到防治效果。防治完成后的几天要巡视检查樟丛螟的存活情况,做好观测记录,积累防治经验。樟丛螟的第2代幼虫在8月上中旬出现,而江西各地此时的平均温度一般33℃左右,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7℃以上。第2代幼虫通常世代不整齐,同一棵香樟树上的樟丛螟虫龄参差不齐,显然此时靠单一防治很难取得成功。我们防治时将灭幼脲3号同烟参碱混合使用,灭幼脲3号药效时间长,可以防治陆续发生的低龄幼虫,而利用烟参碱则可速杀已出现的老龄幼虫。幼虫一般在晚间或凌晨取食,所以喷药的时间要尽可能的选在下午4时之后,喷洒做到雾化利于药剂吸咐。